八闽之地多山地丘陵,地势陡峭、崎岖不大,但又多雨水,日日年年,或凶猛切割,或悄然腐蚀,山地丘陵或成崖成峰,或成溪成河。所以我们这里的山不高耸不苍莽,却高大峻峭;我们这里的水不澎湃不急湍,却长流不息。有山必有水相伴,有水必有山相随,山是赤色丹霞层岩之俊峰,水是九曲纠缠委婉之清流。丹峰碧水相映,成就了武夷山的共同面貌。
和北方那些一眼望不到边沿的联贯山岳比拟,在我们武夷山,一座山岳就是一座山岳,让行人可以一眼从头看到脚。山上不是长树就是长草,即便在石壁上,也有着绿绿的苔藓、青青的毛草。 即使是在雕栏上,也繁殖出了一层厚厚的藻类和苔藓。绿中透着黑,黑中泛着绿,如武夷山上诸多的书院、寺庙遗址的残垣断壁一样,陈旧沧桑,调和天然。
武夷山的山,是水滋养着的。武夷山最美的水是九曲溪。九曲溪环山而流,将武夷山切成了三十六峰、九十九岩,且扭过九曲十八弯后,才依依不舍地流进了崇安江。九曲的溪水,或宽或窄,或深或浅,或急或缓,溪水漫着石滩悄然自流。溪水一会儿泛白、一会儿泛碧,水色泛白处,有水流击石的哗哗声;水色碧绿处,连竹篙也探不究竟。水深处,水面上没有一片叶子,看不到水是活动的,活动的是竹排。
极目了望,青坡联贯,丹峰挺拔。走到山脚下,四处都是绿色的盛妆,无论是山岳照样岩坡,树木野草老是贴着山坡峰头葱葱郁郁的,群峰崎岖如在绿色波澜之中,一年四时都是如斯。
于青苍中显露赤红的奇峰秀岩也很打眼,一块巨石就是一座山,突兀间拔地而起。最知名的就是天游峰,一块巨石耸成一面危崖,岩脊刀刃般陡然耸起。光溜溜的巨石之上,凿出九百石阶,行分缘石而上,好像登天而游。爬至山腰,回身四望,曾经风景无限了———在山脚下看着不起眼的九曲溪,此时竟然是一条茶青的玉带,镶在山涧,周围的山色亮堂起来。爬到山顶,眼力所及的山岳更显陡峭,却都矮小了很多。一片云浮在身边,手一伸,能触到水雾的湿气。
兰花一簇簇发展在河水里、溪畔上,就如许满山遍野地发展着。夏末秋初,兰花和木樨竞相开放着,九曲溪里的水似乎都是喷鼻的了。
武夷山“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”,自宋朝起这里的“岩茶”就名冠世界。目前,武夷人培养岩茶名丛一千多种,个中大红袍、铁罗汉、白鸡冠、水金龟四台甫丛,名誉最高。在家乡,即使是在两三伴侣略坐少焉的简略光阴,武夷人也肯定会上一整套功夫茶具,淋壶、洗茶、温杯、运壶、分注,不辞劳烦。更有人还没吃早餐,就已饮下满盅茶水,喷鼻茶落肚,才干胃口大开。
用武夷山的水泡武夷山的茶,滋味浓重而渺远,就像绵长的人文前史一样。听说,南朝江淹,唐宋李商隐、苏轼、辛弃疾、陆游、范仲淹、朱熹,明代徐霞客等文人雅士都留下了赞颂武夷的千古绝句。 尤其是朱熹,他的终身简直都是在这里渡过的。
在中国,大凡名山胜地,总与儒、佛、道三教的运动相关。武夷山的道、佛之盛,在前史上十分有名。武夷山的得名,就与道教彭祖有关。相传,武夷山前史上有九十九观,个中,止止庵、三清殿、凝云道院都盛极一时。释教自唐朝始,现存比拟有名的有明代的白云禅寺和清代的妙莲寺,武夷山的岩茶与这里的释教有不解之缘。和尚不只亲身种茶,还以茶参禅,以茶释经,以茶应付文人、款待喷鼻客。
武夷山山川奇秀,愈加有闽学诸贤的住留史迹,还有一系列仙踪禅影,无怪乎名冠东南。1999年,武夷山被结合国列入“世界文明与天然遗产名录”,成为全国少有的“世界双遗”景色区。
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『武夷山旅游资讯网』并做好链接,谢谢支持!
·前一篇文章:武夷山秋色迷人茗香醉人(图)
·下一篇文章:武夷山别有洞天峰回路转又一山